中國喪葬禮儀簡介——入斂儀式
文章出處:本站 人氣:29941 發(fā)表時間:2021-11-18 15:00:47
中國喪葬禮儀簡介——入斂儀式
在悼念結(jié)束后,要為死者舉行葬禮。
入葬有“大斂”與“小斂”之分。就是給死者穿上衣服。據(jù)史籍記載,遠古的小斂是在臨死的次日早上的門廳里。這時,先將小斂衣展示在房中,然后鋪好收斂床,然后舉行著裝儀式。所有人都要卸下頭飾,將發(fā)髻盤在頭上,男人要露臂,大家要不停地號哭,以示悲哀。主祭者們開始給死者穿衣服,首先在床上鋪席,然后鋪上絞布,其質(zhì)地,依死者身分而定。不論尊卑還是尊卑,死者都應穿上十九件新衣服。在穿戴完畢后,親屬們用棉被包起來,然后用絞帶綁緊。隨后,再將布袋(稱"冒",分成上下兩段)套在尸體上,然后蓋被,蓋住尸體。
民俗風俗中,入葬的衣物、被褥忌用綢緞,因"綢緞"斷子"而得名,惟恐這一原因遭斷子絕孫之惡報。民間作法一般使用綢緞,"綢子"諧音"為“稠子”,可賜福子孫多子多孫。殯儀館又忌用毛皮制作。動物皮毛,盡管是少見的珍寶,但對死了的人不會有什么好處,留在活人身上也有用處。也有一種說法是,在動物的皮膚上,死人在死后就會轉(zhuǎn)生為動物。還有一句話是從“全尸”來看,說怕怕人尸和獸皮混在一起而無法辨認。殯葬服還不能用“洋”字來表示,殯葬服是為過世的人穿的,用洋字的布可以使葬衣有“陽意”,對死人不利。
殯儀館穿戴好之后,有的地方還會有一些活動,比如開光、祭拜等等。給死者穿好衣服之后,"再拿一碗溫和的水,用一塊新棉片,蘸這水,將亡人的眼睛擦洗,叫開光,這就是孝子親手做的。說是死的人若沒有光,下輩子就瞎了。在泉州的一些地區(qū),喪家會將家畜如雞犬等綁在一起。由于民間認為貓或其它動物接近尸體,會進行勒索。身體會跳起來,然后死死抱住活人或者其他東西。這類傳說,實為迷信,只不過是要利用這種禁忌,提醒孝婦小心看守尸體,靈柩,細心盡孝,不可輕視死亡。
“大葬”系收尸人棺材,漢族民間俗稱“歸大墓”。也就是說,死者是孤身一人,和親人最后一別,所以舉行葬禮是很隆重的。
收尸葬用的棺材,是松柏制成,忌用柳木。松象征長壽。楊柳不結(jié)籽,也不認為引起絕嗣。有些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摻雜一些杉木,據(jù)說全用柏木做成的棺材會被天打(觸雷)。壽木匠做好以后,就放不動了,俗說隨便動,對自己不利。靈柩外一般涂上朱紅色,并寫有金字。還有畫花鳥形象的。
大斂的時候,是在小斂的第二天,即人死后的第三天,以等待他生還。根據(jù)民間習俗,要在靈柩底部鋪一層草皮,再鋪一層黃紙,這就意味著死者的靈魂可以升到天上。而且七星圖的意思是求壽。用黃色綢緞鋪在七星板上的棉褥子,俗名為金鋪金鋪,褥子上繡海上江牙,八仙過海等圖案,意即超度死者的靈魂。在晚清北京喪家流行的陀羅經(jīng)被、如意壽枕等物,都寄托了這個意思。
在“葬尸斂于棺”的主人,是最能表現(xiàn)和表達孩子們孝心的時候,是親人孝思形式化的最 佳場合。于是,全家都要捶胸,嚎叫。
要在棺材合二為一前,先在棺材里安葬。在民間有一個講究,叫死者左手拿金,右手拿銀。許多亡者左手拿一個一、兩重的小金元寶,右手拿一、二、二、三銀,窮人則只能放一些銅錢,或者是當時社會普遍使用的錢幣,如銅、鋼板等。再苦再苦也要把手絹放在亡人手中。因此,歷代陵墓均有盜掘現(xiàn)象。特別是皇帝陵墓,隨葬品多為希世珍品,更招致無數(shù)垂涎。
據(jù)說,為確保亡者能落到完整的尸體,所有死者生前從身體上脫落下來的東西,都應該葬在棺材里。例如上了年紀,掉牙,或者是在洗澡時被剪下的指甲。此時,家屬必須將他們放在棺材里。另外,過去有太監(jiān)因"身為人凈身"而割下生殖器官,此時也要把棺材放在棺材里,說是"來生要脫生整個身體"。
尸身,殉葬物放好后,又要釘棺蓋,民間又叫“死尸”。一般要用七個釘子,俗稱“子釘”,據(jù)說這樣可以使子孫后代興旺。
入葬后,雨打棺。不然的話,就認為后代的子孫將受到貧窮。葬前和葬前、后葬前一段時間。
- 上一篇: 中國喪葬禮儀簡介——喪服儀式
- 下一篇: 中國喪葬禮儀簡介——吊唁儀式
-
暫時沒有數(shù)據(jù)